【播资讯】江山图治垂青史——《雍正王朝》的导演阐述

2023-02-07 11:10:22    来源:哔哩哔哩

作者为胡玫,主要艺术简历:


(相关资料图)

现任中国电影集团艺创中心导演,影视制作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1984年拍摄《女儿楼》,1986年拍摄的《远离战争年代》获苏联第10届亚非拉国际电影节银奖(1988年),并获意大利第32届萨尔索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无枪枪手》、《新兵小传》、《姊妹迷踪》、《江湖八面风》、《鹭岛情》、《都市枪手》、《无尽的爱》、《蜀宅》、《昨夜长风》、《女飞行师长》、《雍正王朝》、《忠诚》。曾获2001年度“飞天奖”、优秀电视剧二等奖、“五个一工程”奖;《芬妮的微笑》、《汉武大帝》、《香樟树》、《乔家大院》曾分获中国政府影视大奖“飞天奖”最佳导演一等奖。

一、主题

本片的主题是:“当家难”。 

二、主题思想

本片所要讲述的故事将紧紧围绕着这“当家难”三个字而展开。鉴于全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将全片的主题提炼为三个字“当家难”,借以认定全片的全部剧情发展、主要剧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全片的戏剧冲突都将以这三个字作为最高任务。全片的主题思想将围绕着由“当家难”三个字派生出的三个主要问题来进行思考,这三个主要向题是:

1.谁来当?

2.怎么当?

3.怎么难?

下面简单地阐述一下这三个提纲挚领的问题。

1.谁来当?

大家可以看到,在前十八集中发生的故事主要围绕着康熙在他的诸子贝勒中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展开(即康熙之后“谁来当”皇帝的问题)。此问题构成第一部“夺嫡”片的主要情节线、戏剧冲突线。

“谁来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意义上“谁来当”的问题,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对特定历史人物的选择。这个选择既是必然的、唯一的,又是艰难的,就因为这三个字,剧情中的九子夺嫡(第一部夺嫡篇),演绎出了其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线和剧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动作发展线。

2.怎么当?

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有着直接的连带关系,也就是说在选择“谁来当”的时候谁将“怎么当”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并且谁将“怎么当”直接决定了选择“谁来当”的问题。

这里提到的选择绝不应看成单单是康熙作为父亲个人的选择。在封建社会里,家国一体,康熙晚年政事废弛,百弊丛生,于国于家均需选择推出一个比较杰出的历史人物继位,推行比较清明的政治方针。在这一点上,雍正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比如宫吏滥争内耗、侵吞国家钱粮等诸多问题,看得十分清楚。他从务实考虑,从全剧一开始就不避官僚士绅阶层的反对,敢于承担“加派”的恶名,在江南整治盐商,深入下层,打击不法士绅,赈济灾民,表现了他决心实行政治改革的远大抱负。

而作为雍正的政敌,他的兄弟八王爷胤祀则以朋党聚集,很大程度上以贤者自居,潜心经营,试图谋得储位,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更大程度地代表了皇家宗室、满洲贵族以及官僚士绅阶层的集团利益。也就是说八王爷“怎么当”是绝对不同于胤禛的“怎么当”的,这两个人所代表的两派政治势力在本质上是冲突的。

大而化之,九王之间,不同的一个或几个人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的政治主张。如果他们之中,康熙择其一,则舍其余。而其中之一人和其余的人都将展示出不同的“当”法。所以我们在第一部中,将花一定的篇幅,诠释出每个个人和利益集团将“怎么当”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而进入第二部,雍正继位登基,做了皇帝,“怎么当”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转为他一个人的个人政治行为。所以,我们将在全片后二十二集(当然也包括全片)的内容之中围绕着雍正是“怎么当”这个皇帝而展开的。

3.怎么难?

雍正当上了皇帝,面对的是一个表面繁荣、实则弊端丛生的国家。

康熙在其统治阶段的后期,倦于政务,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功成名就思想的羁绊,失去了进取变革的信念。

康熙五十年时说:“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资也,兴一利,即生一弊,人云多事不如少事,职此意也。”即所谓后来史学家所评价的,不求贡献,唯求无过失的“宽仁”之政。但是,他所谓主观上的不生事,代替不了客观现实中的“事生不断”。

在康熙朝末年,所谓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康熙的朝政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宽仁,而是政治上的废驰。正是由于康熙在“宽仁”指导思想下的“不生事”,显而易见,造成了雍正登基后面对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的严酷现实,使雍正不得不在登基之初就立即陷人了诸多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中。

针对这些难题,雍正以其不同凡响的政治气魄、刚毅的性格、治理政务的才智和对前朝积弊的深恶痛绝,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开始了雍正改革和振数百年颓风的革新行动。

这些问题在剧中的实施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也可以理解为几个难点):

①打击朋党(剧中以瓦解胤祀、胤禵集团为主要表现)。

②施行新钱法(与孙嘉诚论述新钱法)。

③清查亏空,追逼欠款。

④整治贪官污吏,实行耗羡归公(整冶诺敏案)。

⑤实行摊丁入亩,惠济平民(由李卫在两江试行)。

⑥清除异己,强化君权(处理年羹尧和隆科多)。

⑦推行士民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由田文镜率先贯彻实施)。

⑧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授予老农顶戴、亲耕土地,在各地设立先农坛)。

⑨与清流文官集团的斗争(打击科甲朋党)。

⑩改革旗务,处理满汉矛盾。

如此等等,可以想见,这些新政的推行不仅悖离了满洲贵族的祖制,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所实行的新政与构成国家机器的满族上层贵族以及全国地主豪绅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发生了根本的冲突。所以,改革吏治谓之“难”也!

三、风格样式、创作思想

本电视剧将是一部大型再现前清社会帝王政治生活的历史正剧片。

本剧将以基本遵照历史史实、基本还原历史真实、基本再现历史人物三个基本点为主要创作依据进行全剧的艺术创作。

四、总体结构

本剧分为上、下两部(篇)。

1.夺嫡篇(前十八集)

主要讲述康熙末年(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六十一年)九王贝勒针对康熙立储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明争暗斗的故事。最终以雍正通过不争而争的手段达到了目的继位登基而告一段落。上部的总体结构是以线性式结构发展的,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其中“谁来当”的问题,像一根筋脉构成了本剧第一部清晰而极富悬念的情节发展线。

本剧第一部(上篇)的总体结构是直线性结构。

2.治国篇(后二十二集)

主要讲述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克服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推行改革整兴吏治的远大政治抱负的故事。

第二部的剧情发展线以此作为最高的行动纲领,从始至终一气呵成。中间出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的剧中人物、剧中事件均沿着“怎么难”的问题展开。雍正推行新政,他的对手、政敌来自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正是这些矛盾,使得雍正当家何其难也!对于这个“难”字的深人挖掘,就会挖出人物来,挖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挖出雍正的历史价值,也挖出本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就是说,紧紧抓住了“怎么难”的问题,把这个“难”的故事拍得生动、拍得深刻,就抓住了本剧的灵魂。从而也将体现完成对于全剧主题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的思考。因此说由“怎么当”派生出的“怎么难”的问题是构成全剧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本剧第二部(下篇)的总体结构是网状式结构。看起来在第二部(治国篇)的每集戏中,没有明确的悬念,不构成线性戏剧化的因果关系,但在这张网的收口处人们将不难看到一个伟大治国者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质,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为和作用,将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在我们手中将要再现的康熙、雍正时期的那段历史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繁杂丰富,但如果掌握了上述所说的这样一个总纲,我们就能从这个千头万绪中拎出一条清晰的头绪来。

五、剖析片中的人物关系

从《雍正皇帝》这部小说到改编成《雍正王朝》这部剧本,本片编剧和有关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中极其成功的一点就是对小说中众多的人物进行了凝练和提高。编剧以非凡的驾驭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能力、架构影视作品和刻画人物的能力,使全剧的谋篇布局周密严谨、错综复杂,戏剧矛盾冲突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没有什么孤立的人和事的推进和发展,使剧情始终在复杂的情景中向前推进。从剧本到小说除了单纯的改编以外,编剧倾其心血在既把握小说情节的前提下,又紧紧抓住主要人物,大胆地摒弃次要人物、枝节人物,对主要人物进行了更深入、更生动的刻画,使本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一经出场都富有鲜明的个性,其中除了每个个人所独具的性格特征外,也同时隐含着每个人物深层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因此,我们将针对片中的每个具体人物进行一次甚至多次具体分析,也要求每个参加本剧工作的演员以及造型部门针对片中每个人物进行认真的角色分析。

鉴于片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现将上下两部的人物关系简单分析如下:

1.第一部《夺嫡篇》的人物关系图 

2.第二部《治国篇》的人物关系图

六、主要人物分析

在把握以上全篇的人物关系中,当然最重要的是塑造雍正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历史人物。

首先,雍正是一个政治家,在繁杂的封建王朝官场政治中,在夺嫡的问题上雍正是一个赢家。但是,在封建社会畸形的官廷生活挤压下,他不可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正常地表现喜怒哀乐;他掣肘于当时的满洲贵族士大夫集团,掣肘于兄弟、宗族的情感,掣肘于清流文人集团,掣肘于雍正朝的官员与臣民。因此,他在全篇中的一切行为动作中贯穿了一个“忍”字,并且提出: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的“人治”思想。为了达到他进步的政治目的,他以其钢铁般的意志,忍到常人不能忍的地步。无疑我们将在剧中歌颂他克服困难成功地推进了吏治改革。但是,在人的全部意义上说,他又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封建社会腐朽而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人君的他虽然勤勉,虽然为民,然而由于他做事之严猛,为政之务实,以及与官僚阶层根本利益之冲突,在历史上,他留下一世骂名,他仍然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失败英雄。这正是全篇的悲剧魅力之所在。在英雄与失败中,我们通过雍正这个人物的刻画将深人地展示全篇的主题,并通过这个人物命运的塑造,我们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影视语言,展示出历史场面的壮烈和历史现实的冷峻与残酷。在塑造这个历史人物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的过程中,表现历史的悲剧意识和沧桑感。相信,通过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将使本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七、全剧的节奏

全剧的节奏突出一个“紧”字。本剧将以多层次、大信息量、快节奏的表述方法推进。鉴于本剧人物众多、剧情复杂、思想内涵丰富等诸多因素,要在本剧中清晰地刻画的每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是代表了一个层面的典型人物。要想将一个王朝的上层政治生活与民间市井的社会生活在四十集中加以概括,就必须牢牢抓住全剧主要线索,基本在不出现戏剧因素停顿的基础上采取紧凑的快节奏推进剧情。本剧将以不同色彩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出现作为点缀,在营造前清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上由这些次要人物出场的外部节奏,调节全剧紧张而极富悬念的主要内部节奏。

这样,全剧的节奏应把握在以主要人物内部紧张的心理节奏为主线推进,次要人物色彩性出场为副线点缀,一张一弛、一疏一密,既在每一集中突出一个重点事件,又在每一集中给予观众相应的视觉快感,动静结合。动则惊心动魄,静则耐人寻味,通篇以这样的张弛把握,推动全片剧情一气呵成,完成全剧的最高任务。

八、全剧的造型风格

1.全剧的造型风格设计强调浓重的历史感。在全剧的外部造型上应以扑面而来的大气和凝重作为全片造型的主要处理手法。根据每场剧情推进,在摄像构图摄像机的运动以及光线和色彩的运用上,均采取多角度、多运动,增加全剧的纵深调度。强调内外景的细致化衔接,打破室内剧的格局。利用不同时间的不同光效处理,营造真实的帝王家居和深官人物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以人物运动为轴,摄像机跟拍尾随,破除一般官廷戏呆板、单一和平面不立体的处理手法,向广大观众展示一种全新的屏幕语言。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惊心动魄的心理感受和刺激、欢娱的视觉感受。

2.全剧的色彩处理强调严整的大色块处理方法,以不同段落的不同色彩基调衔接造成视觉上的鲜明变化,要求每一个重点戏剧段落必须形成特有的色彩基调,请设计部门考虑每个连贯段落间的色彩基调的衔接问题。

3.强调对比和反差。本片要求在造型上、场面上要在重点段落中“大”出规模,“大”出气势,不拍场面则已,拍则追求震人的力度。“细”,要在人物细部的肖像描写、贯穿动作和细小动作的描写上细出其中味道,不走中间道路。

4.把握全片每个镜头的扩大内涵和张力的处理,在场面和人物的调度设计上要全新的思路,灵活性地处理,使观众通过深隐在幕后的摄影机的运动,自然而然地身临其境,本片摒弃雕琢,崇尚追求真实与自然。

5.注意晨雾的烟雾处理。放烟是为了追求真实的感受,而不应单纯为了追求艺术的烟雾效果,而背弃自然、真实的原则。

九、全剧的演员表演风格

全剧的演员表演风格要求依据历史、还原真实。

本剧的演员表演应在生活化与自如的松弛表演前提下,创造出具有浓厚历史感和人物性格魅力的剧中角色。

全剧中每一个出任角色演员在接受分镜头剧本后必须认真准备,作人物案头分析,捕捉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写出人物命运发展线。将每一个角色的性格寻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之后求其中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讲针对不同特定生活场景、特定环境中每一个人物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如在研究了导演工作台本之后,演员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物性格、事件的发展线索中出现断线、偏离、提示模糊等问题应尽早提出。尽早与导演交流,以备调整。

本剧演员表演要求风格必须统一在导演的唯一意旨之下,绝不允许出现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表演局面。可以说表演风格的统一是本电视剧成功的关键之一。这一点请每个演员谨记。

由于本片基本采用不同期的录音方式,但为了达到真实塑造角色的目的,在台词方面要求每个演员在准确理解台词的基础上,处理好自己的每一句台词,拍摄中不允许出现演员失职,背不出台词推到后期录音上的做法。

本剧规模很大、人物众多,它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每一个角色的准确表演之上,作为导演我要求大家尽管来自四面八方,但必须为了一个全剧成功的共同目的,要求每个演员从职业道德出发,从全剧总体结构出发,在准备每个个体角色的同时,对全剧的故事形成总体共识,在完成故事总纲的前提下,在每个人物有限的表演空间内,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到不抢戏、不争镜头,一切服从导演调度,只有这样才能将《雍正王朝》这部大型电视剧拍摄成功。

标签: 人物关系 主要人物 历史人物

X 关闭

X 关闭